【食物過敏】中大發現鯇魚是引致港人對魚過敏源頭之一 研口服檢測方法助兒童及早發現致敏魚類
發布時間: 2020/12/17 12:54
最後更新: 2020/12/17 19:58
魚類過敏是香港常見食物過敏之一,患者會出現腹瀉、血管性水腫等表徵,或過敏性休克,更甚可能致命,現時本港有2000至3000名18歲以下兒童有魚類過敏。中大醫學院發現鯇魚為本港魚類過敏主要源頭,並引入新型口服測試協助盡快找出致敏魚類。
何太的女兒在8個月大時首次進食魚時出現對過敏反應,出現嘔吐及面紅等徵狀,同時不斷大嘔,有次家人想讓女兒喝魚湯,僅少少已令她的面轉紅;有一次更為誇張,僅是工人煎魚後接著炒菜,魚遺下的汁液已足以令她出現過敏反應。後來,透過醫院的檢測後發現,何太女兒並非對所有魚類出現敏感,現時8歲的她可進食三文魚。
目前,針對魚類過敏的方法有皮刺測試、半自動化血液測試及「雙盲對照口服激發測試」,惟每種測試均有其限制,當中半自動化血液測試中未有針對本地慣常食用魚類,而「雙盲對照口服激發測試」則只適用在5歲或以上人士,當中亦需要製作成本,但可透過測試找出診斷食物過敏的黃金標準。
因此,中大醫學院近日針對本地華人對魚類過敏患者特徵進行兩項研究,其中在鯇魚中發現一種新致敏原標誌物「Cten i 1」,並且研究在半自動化血液測試中加入鯇魚作為測試指標之一。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臨床講師梁詩彥醫生表示,由於半自動化血液測試中未有本地常見魚測試數據,因此代表性有限,同時間鑒於鯇魚為本港最常引起過敏的品種之一,故認為可使用鯇魚作為更好的測試指標。
另外,研究團隊在過敏測試加入淡水魚招募了28名曾經在食用魚類後兩小時內出現過敏反應人士,參與「雙盲對照口服激發測試」,參加者被隨機分配分別進食含有鯇魚、三文魚或安慰劑成分的試食品,每次試食相隔最少48小時,為期3天。結果發現,20名參加者中,14人對鯇魚過敏,僅得1人對三文魚過敏呈陽性反應,因此認為示華人魚類過敏患者普遍對部分魚類品種出現耐受性,即一些對鯇魚過敏患者,可食用三文魚或其他品種魚類。
團隊之一的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梁逸軒博士表示,未來將會在其他香港常見魚類包括紅杉、大眼雞等魚類找出致敏原並引入到測試當中。
團隊建議:
- 慢慢從低劑量讓小朋友試食,若未出現過敏症狀便可增加份量
- 以少量魚肉沾上嘴邊或皮膚,測試是否出現過敏反應
- 若發現有過敏症狀,應及早求醫,並由醫生決定測試方式
- 考慮進食淡水魚時,視乎會否出現濕疹等過敏症狀
【TOPick 6 周年】壓軸大獎送6部iPhone12(128GB):https://bit.ly/36yXkmI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記者:曾卓鋒